余华告诉我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这句话乍一看,信息量仿佛为零。突然想起一个笑话,如何高情商地形容别人说了一句废话,我们会说它哲学意味十足。
我们看余华的《活着》。
这部小说讲述了祖传败家子徐福贵将父亲败剩一半的家业通过吃喝嫖赌(主要是赌)的方式完成了家底的彻底清零,后因天灾人祸陆续失去所有相守的亲人,最终孤身一人活着的故事。
很奇怪,它通篇讲生老病死,苦别悲离,主题却是“活着”。更奇怪的是,如此悲剧的故事读起来却没有铺天盖地汹涌澎湃的悲伤,而更像是看到缓缓流淌的一江春水东去也,有着连绵平淡的温馨和感伤。
或许这就是人生,大起大落的悲伤并没多少,迈过之后依然被时间强推着往前走,生活多的只是像水一样流淌不断的鸡毛蒜皮柴米油盐。
言归正传,从信息量为零到真正能体会到各种含义,需要经历的是一部现实中的《活着》。不是说都要像福贵那样经历亲人陆续离开自己的痛苦。实际上,每个人的一生都浸泡在痛苦之中,每个人的“活着”殊途同归。或许余华会喜欢堀辰雄说的“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然后,不辜负这一场生命。
也有人问,活着是为了钱吗?
反过来就是答案,赚钱,就是为了活着。
“活着”,经过三年疫情,对这两个字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了,也越来越恐惧,以前在意的是“生活”,现在真的开始是在努力活着了。
活着为了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吧。
小时候,对“生”与“死”没有任何概念,总觉得每天有吃有喝,玩的开心,不被父母打,不被老师骂,那就差不多了。
但是,从很小开始就会期待经济自由,幻想自己长大了,可以自己赚钱,自主决定消费,认为那是最值得期待的事。
到高中大学,除了理想,思考的最多的就是以后做什么工作,赚多少薪资吧。
我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上过高中,所以那个阶段,我就已经在赚钱了。
至于活着是为了钱吗?我觉得,应该反过来解答,赚钱,是为了活着!
无论到哪一步吧,我们好好活着可能说,为了另一半,为了父母,为了孩子,等等,但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继续这个角色。
我们可能从来不提钱,但是,却分分钟没有离开过赚钱和花钱。
所以,活着不是为了钱吧,毕竟没有生命钱一无是处,只能说,在意钱,是因为想好好活着。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3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