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芙小姐》比预想的好看多了。
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它最难得的是有礼貌,懂进退。
在技术上,用的是放。
《泡芙小姐》看得出对手艺的敬畏,故事请了皮三,摄影请了侯咏,音乐请了梅林茂。在电影里,几位也的确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几次大海的场景,两次通道里的爬行,醉酒一段的效果,都看得出功夫。
在主题上,用的是收。
在尊重的缝隙间,也看得到坚持。
这份坚持不是张歆艺作为导演、明星的光晕效果,而是她作为一个女人本能的感受。 我尤其喜欢这种近乎于生理体验的诚恳。
电影之所以是一个魔术,是因为技术、设备这些有形的东西,其实都在为一个无形的东西服务。
这种无形的东西,最后会以感染力的形式发散出来,如郭敬明在《小时代》里,对时尚的偏执。吴京在《战狼》里对英雄的狂热。 在《泡芙小姐》里,是张歆艺对爱情的坦白和直率。
女比男大五岁,见面三天就领证,没毕业就怀孕,男方玩消失……但又能怎样,我就他妈的爱你。
一股孩子气的真和拗。
但因为如此,《泡芙小姐》也成为一部危险的电影。
这是一个对美好和坚持随时保持怀疑的年代,就连超级英雄都需要用黑化的形式,去强调所谓人性。
这是一个不再相信浪漫和童话的时代,自嘲、耍宝才是有效沟通、猎取喜爱的第一法则。
《泡芙小姐》里叙述的爱情,生长了太多的棱角,又收割了那么美好的结局。
真的吗?
只能说张歆艺的青春期太长了。
青春期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年龄,更像是一种心理状态。
曾经中国人的青春期很长,像柳永,一生都在爱情和诗歌里。
曾经中国人的青春期还可以在琼瑶、席绢的文字里,台湾的校园民谣里,继续蔓延。
而现在,那段人类公认的最好的时光,在郭敬明的小说里短暂停留后,就异化为韩寒文字里的愤怒。
这是大家对抗世界、保卫自己最顺手的方式。
那些敏感、脆弱、猜测,担忧、海浪一样起伏的心事过后,我们羞于再提。
所以,混不吝的《前任》会受到热捧,而《泡芙小姐》这种小角度电影,会让很多爱情之外的人尴尬。
这是一部仍然相信爱情的人,在一个不再相信爱情的时代,拍摄的一部温度炙热的爱情电影。
它也许不合时宜,但我无法不尊重它。
在中国拍电影的门槛太低,无论是圈内跨界还是八竿子打不这的艺人经纪人或是畅销书作家,只要投资人觉得你可以拍电影,就能成型。
然而很遗憾的是,演员张歆艺并不适合做导演——
“演而优则导”这句评价用在《泡芙小姐》这部导演处女作上面,显得非常尴尬。
《泡芙小姐》试图去做一个迎合市场的小妞电影和都市爱情轻喜剧的商业类型定位,然而无论从剧情台词还是人设表演,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失控。
这一方面是影片导演功底的稚嫩,导致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都在失控。
最明显的例子大概是,影片作为一部喜剧,所有笑点实际上都是靠着各路客串的演员来撑起来的,而这些笑点又和剧情主线并没有太大关系。
而另一方面,是剧本改编的失误。
原版动画《泡芙小姐》是一部颇为小资的都市轻漫画,故事主打都市年轻人的情感生活,风格小而轻。
改编成电影,要将其中的故事拉长到九十分钟,势必要对故事进行补充。
而电影版《泡芙小姐》则是空洞的填充了女主角泡芙的“父女情”和“追爱梦”,但刻画却都停留在简单的台词说教上。
女主角泡芙一面说着自己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父亲,可电影的主线却与父爱无关;当她遇上了王栎鑫饰演的男主角顾上,不顾一切的追爱,看似像是一场都市童话。
但童话是需要对现实有所映射的,而电影中,泡芙怀孕之后顾上消失。
当顾上再度出现的时候,从一个花花公子的人设,突然就过渡成为一个顾家的男人,手持一份4A公司的offer,打造了一个看似梦幻的婚礼。
导演在这种转变之间,居然毫无任何性格塑造,纯粹就是想到哪儿拍到哪儿……
所以这部电影片苦口婆心地告诉观众一个道理:
哪个女导演的心中可能都埋藏着一颗少女梦,区别在于有些人扮少女会讨喜,而绝大多数人出演傻白甜只会让观众感到反感……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