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分子之所以犯罪无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1.之前犯的错误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在侥幸心理支配下胆子越来越大。
2.对他人进行打击报复。因为怀疑别人曾经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或者做其他对他不利的事情,所以找准机会就进行打击报复。
3.工作生活不如意。然后把这个不如意归咎于这个社会,对社会抱有怨恨。
4.临时起意的犯罪。比如说从门前走过,有美貌的女人忘了关门正在午睡,或者有孩子没人监管,或者有贵重物品没人看管,或者在僻静无人处看到单身女子,临时冒出犯罪念头。
5.犯罪分子有犯罪基因,故意挑战法律的底线,并以逃过公安机关的侦查而沾沾自喜。
6. 巨大利益的诱惑,让犯罪分子把法律抛之脑后。
7. 因为生计困难,为了活下去,只能铤而走险。
8.好吃懒做,不愿吃苦。
你好,关于犯罪分子为什么要犯罪的问题,我想说:首先,一个人是否是犯罪分子,只有国家审判机关才能定夺。其次,个人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过度的自我保护。这里先讲一下什么犯罪行为?简单且通俗的说,犯罪行为是严重违反规则的行为。这里说“规则”,没说“法规”,是想说人本身活在一个约束的框框里,过度的自我保护导致了过激的行为,过激的因为打破了这个框框,虽然保护了自己,让自己得到满足,但是打破了原有的框框。当然,从专业角度讲,犯罪行为有三个特征:刑事违法性,社会危害性,应受处罚性。也就是说犯罪行为违反的必须是刑事法律法规,以上说“规则”,只是为了方便理解,还请见谅!对为何犯罪的自我过度保护论,举个简单例子:一个人没钱了,想去偷点钱花,这个过程以及偷到钱的结果都是在满足自身需求,对自己进行保护,因为他有钱之后可以买东西,可以上网等满足自身的衣食住行,当然他也可以直接抢点东西来满足,但是这就是两个罪名了,一个是盗窃罪,一个是抢劫罪。以上个人愚见,仅供参考。
这就涉及到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反社会人格,他们是天生的犯罪者,是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恶魔。
反社会人格是一种犯罪型人格障碍,其特征行为是情绪的暴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同情心,缺乏羞愧悔改之心。
他们没有同情心,更不会为所做的事情感到悔恨,他们无法体验到感情联结带来的支持和亲密感,也无法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场游戏,在游戏中只有刺激带来的兴奋,以及没有刺激带来的无聊感,而动物、他人都是可以用来娱乐的工具。
就像是章莹颖案的嫌犯一样,在无情的杀害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后,没有丝毫的悔意和惭愧,甚至在听完“终生监禁”的判决后还露出了“劫后余生”的微笑。
反社会人格的人是如此的可怕和冷血,那么我们如何辨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呢?
一、警惕身边没有懊悔感的人。反社会人格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丝毫愧疚感,对于施暴、言语攻击等均不会有悔恨。
二、小心对他人的情绪没有反应的人。通常来说人会被他人的情绪影响,比如一个人难过,其他的人也会跟着情绪低落。但是反社会人格缺乏这样的能力,无法感知到他人的情绪状态,不管是开心或是悲伤,他们的情绪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三、但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的“第六感”是非常敏锐和准确的。当碰到反社会人格,或许你多多少少会有一种“不对劲”的感觉,或者会觉得“不寒而栗”,或者有着强烈的“痴迷”感……当这种时候你就需要特别注意了,或许是你的潜意识在向你报警。
文支路佳
参考文献:
徐凯文, 王雨吟, 李松蔚, 曹广健, 官锐园, 刘忠兆等. (2010). 心理创伤、共情缺陷与反社会人格障碍.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05(4), 253-258.
蒋奖, 许燕, 梁竹苑, 刘勇. (2006). 反社会人格障碍研究进展. 中国特殊教育(5), 88-92.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4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