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生?生不过是有活的趣味而己。
何谓死?死亦不过是聊无生趣罢了。
生的趣味离不开追求,愿望,希盼,一切的未知结果到来,有点儿像迷宫,行走在这里茫茫然不知所措大概率是绝大部分活着的人所知所感和所受吧!所谓的芸芸众生就是这种状态的,哈当然也包括男欢女爱等等一切生活中的感受及情趣。除去了当下的感受和事后的回味,一切又不由自主的尽在不断消逝中渐渐远去模糊隐匿。除非有不舍不离不弃的挚爱情感牵挂于心……
死!乃是渐渐地不由自主的无奈,一步步占据上风的行止而己。从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到俗务缠身为事所累,渐渐地力不从心乃至于困顿于日常生活自理行为能力的喪失。老去!便是离开死亡不远的预先征兆,衰老只是谁都能眼见的现象而己。当拥有的一切无法尽情享用的时候,已经是处在了衰老的边缘地带,这个不是年龄可以轮廓的事情。力不从心其实是任何年龄段都会发生的常量事态……
所以,生与死其实也是天天伴随在任何人的身边和左右。在经不经意间你注视或正视并思考了没有?
死亡既然是人生的必然归宿,任何人无法改变。唯有活出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趣味才是接近于正确的生活状态!人生价值与趣味一致性会令人活得快乐,不一致的总会有许多的无奈,背道而驰的往往会辛苦和辛酸痛苦。乐和苦只是旁人和自己的某些一致性重合价值取向而已,每一个个体之间还是会有巨大的差异存在的。独乐?共乐?众乐?/独苦?共苦?众苦?哈……所寄不同,所乐所苦亦是不同的!
对于这样一个生活艰难,孤苦怜仃地蜷缩在坑的老人,询问此时此景,生命还有什么意义,由此而联想到何为生死?
什么叫生?本义出生,来到人世间,引伸为活着,即活在世上。什么叫死?就是生命终结而死亡,离开人世。而问答中的生和死似乎都不是要求解答生和死的本义,作为这样一个老人似乎对生死毫不在乎,怨恨自己不死,活着毫无意义,活着受罪不如死了,死了彻底解脱,这样不死不活的活着等于死了,正如庄子所说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都一样,无所谓。所以发出感叹式的疑问,何为生死!
这位老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本身无儿无女,孤寡一人,老无所靠,活得太悲哀。二是可能多个子女,互相扯皮,对老人不闻不问,让老人活受罪。三可能是独子,但无孝心,不能尽孝道,好好照顾侍候善待老人,老人尽其一生,将其哺养成人,最终落得个这么惨的下场。
那站在旁边的人又是谁呢?是否就是提问答者,发出的感叹?针对以上情况,可以帮助老人求助法律,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最好办的就是第一种情况,有国家政府解决。第二丶三种情况由亲朋友法律部门责成其子女好好善待老人,尽赡养义务,让老人安度晚年,安洋终结生命。
生死间有大恐怖,言不畏死者未必不畏死,言畏死者未必畏死,但历经生死关,必会使一个人脱变,整个人的精神气都会为之一变。
至于何为生死,主流观点有以下三种。生理性死亡——即医学宣布你死亡。社会死亡——即你的葬礼被举办,身份证被注销,所有人都认为你死了。最后一种死亡被称为彻底死亡或者完全死亡——所有人都忘了你的存在,或所有记得你的人都死了。,你在这个世界仿若从未来过。
我自己的观点的话:大概是这样吧,引入一个相对的概念。生与死判断需要一个标准,就像动与静的判断需要一个标准一样。找一个参照物,既然有相对运动那必然有相对死亡。你处于生的状态,我是怎么判断的呢?我的耳朵能听到你的声音,我的眼睛能看到你的形貌,我的鼻子能闻见你的气息,我的触觉,能够感觉到你的心跳,我想你的时候,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等类在情绪,也有眼泪,笑容等外在表现。所以,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上述,我就不能感知到他了,在我的世界中他也就死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文学作品会说,有些人20岁就死了,70岁才埋,因为从某一标准的看,他们的确死了。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4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