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余华的《活着》,合上这本书却轻抚着它的封面,眼观“活着”二字,内心还是泛起一些涟漪,可称之为“苦郁意难平”。
这本书起名极为质朴自然,就叫活着。人到底怎样才算活着?是一生追名逐利,终于实现了名利双收的愿望,至此走向人生巅峰?还是生对了家庭,一出生就生活条件优渥,实现了财务自由而放飞自我?还是穷极一生,都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最后甘愿接受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不,都不是!
从《活着》这本书中,我感悟到的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是以活着为基本目的而产生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诉求。
文中的男主人公福贵,从一个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富贵儿子落魄成一个穷小子。尽管历经人生沧桑,他却只想活着,于是他就与生活做着不懈地抗争,努力让自己活着!我曾经看过对《活着》这本书主人公的一些评论,说实话有点诧异。一些人居然这么解读福贵,说他的后半生是处于麻木状态的苟活。对这种评论,我是不认同的。
实际上,福贵就是大千世界里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不仅有补偿过往岁月里所犯下的错误的权利,同时也应该有过平凡生活的权利。前半生的福贵不学无术,过着荒唐而奢靡的生活;后半生的福贵低眉顺眼而戾气全无,心地善良并全力为家庭打拼。因为想活着,福贵在经历了人生的一次次苦难之后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坚强与忍耐。此时,我想起了曼德拉的话:“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我欣赏这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快乐地经历风雨,笑对人生。”这段话用在福贵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他不止代表自己,还代表像他这样活着的中国社会的一类人。
他们这种有弹性的承受生活的所有苦难,能接受自己从高处跌落下来的落差,足以证明他们这个群体的努力与抗争。我们作为读者不能总沉迷于福贵作为地主家的少爷而生存的岁月,福贵自己都不迷恋而是顺应了时代潮流,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在奋斗中学会沉默与忍耐,他这显然不是“麻木的苟活”,而是生活的真实。福贵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他成功跨越生命中的所有不幸,这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种始终不会出现“绝望”的态度。别忘了,曼德拉还说过:“你若不屈服,这世界又能把你怎样”?
余华的《活着》,全书调性是我喜欢的。他的文字表达方式是平静且缓慢的,透过这种方式,一步步将读者引向生活的真实,将读者幻想福贵重新回到人生巅峰,过着放浪形骸生活的梦一一打碎,这恰恰就是余华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
余华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不紧不慢地将生活残酷的本质从一层层的幻想里剥离。余华的《活着》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要知道,真正在苦难的拷打下刻画出的轮廓是坚硬与无奈的,更是无声的。文中的福贵慢慢习惯了苦难,习惯到自己都不觉得它是苦难,所以他选择了一个个去跨越,这是多么令人心碎而又鼓舞人心的人生经历!它尤其适合激励那些正在或即将面临苦难生活的普通人。
福贵所处的时代本身就带着灰色而低沉的色彩,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大炼钢铁运动以及自然灾害时期。尽管书中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没有详述,但字里行间依然透露出一些时代印记,这样更容易让我们看清福贵的挣扎以及那种挣脱不开的无力感,读懂在苦难下的一种最原始的生存状态。或许它在告诉我们,一个人无法选择生活的因,却能选择生活的果。由此可知,人活着本身就是伟大的,因为人战胜了太多的存在与不存在、发生与没有发生的意外。
人活着不必多言。正如余华在其自序中所写的那样:“‘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当我们愿意去忍受,当我们善于用乐观的心态去承受生命之重,当我们把活着当成一种责任,那么苦难与悲痛就不再那般苦涩,生活中也就不再有绝望到死的执念。活着就是责任、忍受、乐观、坚持,这是我读《活着》所产生的新的领悟。
最后,淡然二字是晚年的福贵给我最大的触动,岁月的磨练让心灵在尘埃中洗尽铅华而显得洁白纯净。游历过大千世界,经历过生命的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却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给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让生命在落叶中安享静美。恬静的年华里,不再问花开几许,只问是否浅笑安然。一人一牛,乐得安然自在。
整本书读完,人物的结局也已宣告。我开始感激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比起福贵的不容易,我实在幸福太多。就让我载着乐观的心态,且歌且徐行,去寻找活着的意义吧!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5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