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请!此问答语意为简单,但结合背景却很有故事:一,西晋阮咸(竹林七贤)之子阬瞻,在他任职的上司太尉王衍问他: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其实这种解答妙之处是将解答变成反问出题人,即它们还有不同之处?阬其实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官僚,于是王以识人材的伯乐自居,高评价阬的玄妙解答,宣杨阮只三个字就″辟”即解答所问,实在难得之”掾”下属,慕僚之高才。谓之”三语掾”。后世将它传为人材,能人,及有高论贤士的誇赞。当时这种玄妙文字游戏是有其大背景的。二,当时的魏晋风骨己在宗教扩大宣染中有向玄学发展趋势,不仅儒,道,而且佛教趁这玄学之风飞快传播,这才有了东晋的南国四百八十寺,无数楼台烟雨中。在玄学影响下,官员形成玄妙空洞为高,不理政务谓之”黄老无为”,结果这无为而冶导致社会动乱(八王之乱),外族肆虐,(五胡侵中原)甚至东晋后立十六国!百姓造成大南迁,包括晋都城南迁为东晋。形成南北朝,混乱了百余年,直至隨文帝统一才消停。
三语掾是个典故,语出《世说新语》,讲的是竹林七贤的故事,记录的是一次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曾问阮瞻:‘’老庄与圣教同异‘’?阮瞻解答:‘’将无同‘’。意思是有次王戎问阮瞻:老庄崇尚自然,儒家贵重名教,其旨义有什么异同吗?阮瞻说‘’将无同”。阮瞻的解答也不说不同、也不说相同、或是同也不同,正由于阮瞻这样不做正面解答,反而使得王戎对阮瞻大加赞赏,王戎就向太尉王衍推荐,王衍任命阮瞻做了太尉掾的官职,阮籍因这三个字,就被任命为官员,时人谓之“三语掾”。后来东海王司马越又提拔阮瞻为记室参军。晋怀帝又颁诏,任置阮瞻为太子舍人。
阮瞻是竹林七贤之一阮咸之子,也是阮籍的侄孙,平时爱清谈,好抚琴,虽有聪明才智,但又不注重操守,跟竹林七贤一样,都是一代俊秀,虽名重当时,却多是轻视世事,自命清高而浮夸自负的青年名士。
两晋的时代,选官择吏完全是被名门望族所垄断,不讲才能,只看出身,只注重的是家族背景,造成了当时的社会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意即:所谓上流社会,没有一个是贫寒出身的平民子弟。所谓的基层干部,没有一个不是权势家族出身的世家子弟。豪门望族一面清谈误国、谈玄说妙,一面享受着安逸的生活,上行下效,全国都掀起了攀比奢华的风气,争相炫富,肆意挥霍,象石崇与王恺斗富,他们的财富就是利用自己的职权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剥削欺压百姓,石崇甚至杀人越货,干起了抢劫的勾当。也是只谋自己富可敌国,不管百姓死活。
皇室与望族的争权夺利,最后演变成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趁机崛起。导致西晋皇室的没落,由世家望族拥立的司马睿南渡称帝,建立东晋,也是王与马共天下,形同傀儡。都在忧患中死去。
大家在介绍阮瞻时,习惯性的就会提到他是”竹林七贤”之一阮咸之子,这其实是有些尴尬的。
先看看“三语掾”的由来:按《世说新语·文学》上的记载,“ 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 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阮瞻因三个字的解答而被太尉看中,被任命为官员,这就是“三语掾”的由来。
《晋书》说阮瞻“性清虚寡欲,自得于怀。读书不甚研求,而默识其要,遇理而辩,辞不足而旨有余。”阮瞻谦让不争的性子应该是出了名的,史书对他的为政能力并没有太多记载,只能说,在那个时代,出身真的很重要。
同时,《晋书》提到:“瞻素执无鬼论,物莫能难,每自谓此理足可以辩正幽明。”阮瞻坚持“无鬼论”。无鬼无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实也可以说阮瞻是一名“无神论”者。在迷信风行的古时候,坚持不信鬼神,算相当罕见的。
阮瞻是阮咸的儿子,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的叔父是大名鼎鼎的阮籍!阮瞻先后担任过丞相王戎的掾吏,类似现在的秘书,东海王司马越的书记参军,类似参谋,晋怀帝太子的舍人,类似现在的助理兼秘书!
这些官职在当时并不高,说他是西晋大臣,还不够资格!在政治上,也没什么作为!不过他的为人德行,还是值得称颂!
阮瞻好音乐,喜欢弹琴!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人家喜欢,他都会弹奏!也就是说,这个人不是势利眼,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有地位,还是没地位,只要你喜欢音乐,都可以为你弹奏!如果他生活在当代,绝对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阮瞻是名门之后,出生富贵之家,能够没有偏见,对不同阶层的人都一视同仁,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容易做到的,是值得称赞的!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5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