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什么区别,就是二十年前,我们大家都还是不太富裕,当时,我们的工资才500多元。过年要花1000元到1500元,相当于我们两三个月的工资了。而且,感觉过年的一笔开销也不少呢!所以,要提前准备好过年用的钱呢!
有一次,单位的货款没有到账,所以迟迟发不出来工资,哎吆,大家着急啊,难道这个年,没法过了?
幸亏厂里的催款员,在腊月二十五以前,要回来了好几比款,厂里马上就先把过年的工资给发下来了。我当时也是厂里派出去的催款员之一,我最后要回来的一笔款是11万。
解答家里已经腊月二十八了!但是高兴啊!没有空手回来。
所以你是知道的,那时过年,手里的钱,真的非常紧。
但是,过年嘛,感觉就应该是花钱的时候。
所以,购买东西,也就见什么都想要,大包小包的采购,那个高兴啊!
说实话,过年真的感觉就是要吃好喝好。
所以,各种好酒尽量买,而且要提前预备,要不然,不是买不到,就是会涨价。但是,太名牌的买不起。
比如一瓶剑南春150元,你说说,你一个月就500元,喝了剑南春,你还想不想吃饺子,摆大菜了?
所以,那时30元的酒就很不错了。一般20元的酒,也招待客人,大家照样高高兴兴,欢欢喜喜的走亲访友。
现在呢?东西非常丰富,可以说要什么用什么,好像也不存在什么涨价的问题。就是涨价,感觉也没有那样紧张。
嗷呦呦,二十年前,光是为了别赶上涨价买东西,就知会多得意,好像一瓶酒给以便宜了100元似的,也能吹一个牛。
春节是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国家给我们放假狂欢,我想,我们有理由狂欢一个春节,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盼望和团聚的快乐。
我想,这些内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当下过年与二十年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没有以前热闹年味重啦!
二十年前,人们都住在单位的家属院里,大家彼此是同事,都很熟悉。过年的时候,放了年假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嘻戏,你放一支小炮他放一筒小花,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而准备年货大人们你往他家送几个包子:‘’刚出锅的,还热乎着呢!快尝尝香不香?‘’,而那家炸的丸子又会送过来:“尝尝我家炸的丸子耦合好吃不?”。三十晚上的鞭炮声噼里啪啦不绝于耳,好像在比赛谁家的响声最高,时间最久。初一早晨鞭炮声想过,人们陆续走出家门开始拜年,笑声朗朗不断。
现如今,人们都搬进了小区钢筋混凝土扎成的笼子里,人情也像钢筋混凝土一样没有温度。孩子们被电脑手机拴住,大人之间没什么来往,自家做饭自家吃,生活提高了,饭菜上无所谓年不年。再加上这几年限制放鞭炮,更显冷清没了年味。
一,过年的期待不一样了:
之前是,想着过年了,有好玩的、有好吃的、有压岁钱;
现在是,想着过年了,有进步、有成长、有加薪升职。
二,过年的环境不一样了:
之前是,过年了,参与做好吃的、打扫院子、收拾房子……;
现在是,过年了,参与出去买上些东西……。
三,过年的心情不一样了:
之前是,我还小,过年想着又长大了一岁,挺开心的;
现在是,我大了,过年想着父母又老了一岁,有点儿心里不舒服。
四,过年的角色不一样了:
之前是,90后是小朋友,领红包,想玩啥便玩,想去哪便去;
现在是,90后是大朋友,结了婚的是叔叔阿姨,要发红包,没结婚的要被介绍对象,要问婚嫁。
祝大家都开心,读者你多大了,你觉得过年发生了什么变化,欢迎评论交流。
二十年前的春节才叫过年,现在少了许多年味!
人在年幼的时候喜聚不喜散,只要和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就觉得是快乐。那时候对过年的定义是期待。我上小学的时候,总是在临近过年的几天里充满莫名的兴奋,那兴奋是一桌子饭菜、从别处赶来的姐弟兄妹、新衣的牵动。因为你是孩子,你不用管一顿饭怎么做,家里老小怎么分工,走亲戚串门的钱给多少…………你只管放开肚子吃饭,跟兄弟姐妹玩乐。
等你长大了,你发现过年其实不是简单的相聚那么简单。从外地到回家里,你要在这几天像例行公事一样去拜访不同的亲戚,说着同样的话。你要在回家前考虑买什么礼品送给家人亲朋,还要在这个原本喜乐的日子里说些现实的问题,比如是不是考虑回家发展,结婚等等。
等离开家背上行囊再回程时候,你可能是一身的疲惫,而不是对过年的回味。时间越久,你越觉得过年像例行公事,在这段期间,你也觉得在尽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感受爆竹声中的一岁除。人长大了,反而喜散不喜聚。因为早晚要散还不如不相聚。等你长大成人,你对过年的定义就是责任。
一件事情,有了责任就会减少些乐趣。
过年在年少无知你的眼里,只考虑到欢快的气氛,和吃饱喝足的满足。
现在的你,终于不用赶工作加班,想在这个长假里放松休息,但是知道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责任,而不得不登门拜访,走亲戚送礼品,说着有一句没一句的客套话。其实,从骨子里,你就不再对过年抱有幻想了,跟年味变没变淡没什么关系了。
现在问问一个小孩子,他其实不会对年味的蜕变有感觉的,在他心里,还在期盼着除夕的压岁钱呢。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6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