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悟空传》想表达什么情感

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冥顽须悟空。

悟空传说的故事,是打破冥顽的故事。

“也许每个人出生时都以为这天地是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了。”而长大的代价是什么,是开始发现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界限。原本无拘无束的少年突然面对这样的界限难免会撞得头破血流,之后又会怎么样?悟空、悟能、悟净,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选择。

悟空选择了遗忘。

悟能选择了假装。

悟净选择了补偿。

五百年,他遗忘了大闹天宫的一切,遗忘了蟠桃园前坐着的紫霞,遗忘了花果山上的松鼠和大树;

五百年,他假装自己真的是一只猪,假装可以笑得没心没肺,假装得满脑子想的都是高老庄;

五百年,他补偿了琉璃盏的每一块碎片,他以为找回所有的碎片就可以找回曾经的一切。

而其实,他们似乎都没有选对。

他最后还是会回忆起来,纵然他忘了可是别人不会忘,地府、龙宫和天庭都没有忘。当年做过的一切,早已深深地烙印在时间里。

他还是会有假装得太累的时候,他笑得最开心的时候还是会哭。他可以选择伪装,可是天上的月亮和银河不会伪装。

他即使找到了每一块碎片,补成了琉璃盏,可是王母早已忘了这一切。他能补全摔碎的那尊琉璃盏,却永远无法补全心里那尊琉璃盏了。

这就是打破冥顽的结果,是像五指山一样沉重的心事,是成为一个没有目的地的流浪者。

然而我想,悟空和悟净都不会后悔的吧。

至少悟空试着反抗了。在他之前,生活在那个所谓神明创造的世界的生灵,始终以神明要求他们生活的方式生活着,要么选择生老病死的无尽轮回,要么选择清心寡欲遁入空门;在他之后,人们记得,曾经有一个石猴,他尝试过挑战这亘古不变的一切,他让后人知道原来这个世界的生灵,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至少悟能曾经深爱过。他看过天上的银河为他而闪耀,他看过星尘的旋转和舞蹈,和月女神一起度过了天上的漫长岁月。

而悟空传的故事里,最终的对决属于如来和金蝉子。

如来代表着这个神明创造的世界里最高的法则,他相信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这就是他的大乘佛法。而他的徒弟金蝉子不信,他信佛却不信如来,他更愿意相信未来的未知,最终,悟空用自己的死证明了,金蝉子确实是对的。

在如来的法则里,如来的想法是对的,一切遵循如来法则的事物,都像受到约束的机械零件一样,总是会以预定的轨迹运行。我们是人,是有着独立思想和独立精神的生灵。纵然受到了约束,我们还是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挑战甚至超越这个约束。

因为我们永远还是会想要去

打破冥顽

搬运自知乎 刘明

作者:刘明链接:***/question/37175423/answer/70990816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不是西游记的任何章节,这是悟空的故事,彼时孙悟空还不是震撼天地的齐天大圣,他只是只桀傲不驯的猴子。天庭毁掉他的花果山以掌控众生命运,他便决心跟天庭对抗,毁掉一切戒律。在天庭,孙悟空遇到不能爱的阿紫,一生的宿敌杨戬,和思念昔日爱人阿月的天蓬,他们的身份注定永生相杀,但其实不甘命运摆布的又何止孙悟空一人?却没想到反抗却带来更大的浩劫。他们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热血轻狂,还是无奈宿命难改的压抑绝望?难道命运真的早已注定?悟空不服,他再次挥动金箍棒,要让这诸佛都烟消云散!

作品主题

对抗权威

在今何在的《悟空传》中,那种曾经代表正义、充当英雄具有典型化、脸谱化的形象发生了彻底的转化。每一个形象都被赋予了丰富与复杂的价值内涵,超越了《西游记》中形象的单向性和特定化。每一个形象自身都矛盾重重、行动不居、让人琢磨不透。他们都超越了原有的形象阐释框架和解释规范,不断冲击和修改我们已有的期待视野。如果我们再用正义与邪恶这个二元际准来划分《悟空传》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苍白无力。从这个意义而言,《悟空传》对人物形象的反类型化策略,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对生存状态、生命价值、个体性格那些内在冲突的悖论、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理解。

在《西游记》的取经故事中,唐僧师徒所遭遇的很多磨难都是由于神仙、佛的疏忽或是监管不力而造成的。由于神仙们的疏忽与监管不力,导致其坐骑或者属下下凡危害人间,可最后的结果是它们是神所豢养的,什么处罚都没有,被带上了天庭回归了它原有的生活,危害人间只是游戏一番,调剂一下天庭枯燥、乏味的生活而已。而作为他们的主人一点责任都不用承担。反而是孙悟空他们面对这些始作诵者要感恩戴德。就因为他们是神。他们所做的都是对的,是权威,其他人只有服从。《悟空传》中的悟空是反对神的,他的出生就决定了他不是神,他是由石头变的,是神之外的生灵,而他认为神和万物都是平等的,而神却认为他们高人—等,要所有的万物都诚服于自己的管理之下。而悟空却要改变这一切,与神作斗争,虽然每次伤痕累累,但他却乐此不彼。《悟空传》中的悟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隐喻。它表征着对这种神圣不证自明的中心、等级制度合法性的质疑,表征着对权威的对抗和消解中心的努力。

《悟空传》中的神是作者否定的对象,他们被描绘成猥琐、自私、贪生怕死的形象,玉帝懦弱无能、王母蛮横霸道、如来的唯我独尊以及众神自保性命的嘴脸暴露无遗,难以让人对这群神仙产生敬意。王母娘娘在书中被描绘成一个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神经质女人,她的权力至高无上,天庭的一切规章制度就是她的意愿,不只是高高在上的诸位神仙,就连在古典作品中处于完全支配地位的玉皇大帝在这里,也不敢当众违背她的任何意愿。

爱情

爱情在《悟空传》中大放光彩,小说中的人物在爱情中得到更加全面更加世俗化的表现。《西游记》中的道德圣徒的不谈爱情,在《悟空传》中成为永不变心的生死恋,有人甚至说《悟空传》的主线是爱情,其中,小白龙对唐僧的爱情,紫霞与悟空的爱情,猪八戒与阿月的爱情行等等都写得刻骨铭心。爱情成为唯一神圣的东西,它取代了去西天取经的神圣地位。这种神圣的爱情,既是对《西游记》的合理想象和再创造,又是作者小说理念的必然现实。爱情照亮《悟空传》让这部小说增添了动人的神采。

在《悟空传》中,作者赋予师徒四人更多的人类情感,描写了四对恋人的爱情;阿瑶、紫霞和孙悟空、小白龙和唐僧、阿月和猪八戒、百花羞和奎木郎。爱情是人的正常本能需求,对爱情的追求是人的正当欲望,两性间忠贞纯洁的爱是美的,为了追求爱的自由而同阻挠压抑他们的环境进行抗争,则更有明显的社会意义。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6817.html

(0)
上一篇 2022-12-31 13:17
下一篇 2022-12-31 13:4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