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无条件爱孩子

父母的爱是博大的爱,会让孩子刻骨铭心,永生不忘。

但是,在爱的记忆中,有的爱让孩子幸福,促孩子成长;有的爱让孩子痛苦,令孩子反感。

有的父母,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好,总唠叨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其结果是孩子真的不行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接受爱的大口袋,拼命往里塞,却不给孩子爱他人的机会。其结果,孩子感觉不到爱,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谁让你生了我,于是变得无情无义,自私冷漠。

还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还认为“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成才”。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

一是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赏识的神情告诉孩子:“太好了!你让我骄傲!”

二是爱的微笑–面对孩子,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爱你,孩子!”

三是爱的语言–鼓励孩子,父母常常对孩子说:“孩子,你真棒!”孩子会自豪地解答:“妈妈爸爸,我能行!”

四是爱的渴望–调动孩子,让孩子在朝思暮想中获得爱,使他们明白:幸福不会从天降,你要寻找快乐吗?自己去努力!

五是爱的细节–感染孩子,细节最能使人心动,要让孩子从生活的细节中学会发现爱,感受爱。

六是爱的管教–约束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七是爱的胸怀–包容孩子,让他们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之前在谈到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去爱孩子,多向孩子表达爱意,这样一来孩子也会更知道父母对他的感受,他也会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这样有爱的环境下成长,会更有安全感,对生活也会更加自信。

但最近有家长来咨询我,她说对待孩子她也是这样做的,很努力的表达自己的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理解与关怀,孩子确实感受到了,但是却变得越来越难管教,有一次甚至说出了“你不是爱我吗?为什么不允许我这么做”的类似话来反驳自己,听到这种话时,家长会觉得很无措,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导致孩子变得这么不听话。在柠檬和家长沟通后,才发现他把对孩子的爱,表现为了对孩子的“溺爱”,把我们一直以来所说的给孩子更多的爱,理解成为了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然后不求回报,只要孩子开心就行。

显而易见的,就是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现在的难以管束,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接纳孩子,无论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它跟溺爱的最大区别就是,它不是以“希望孩子时刻快乐”为养育的终极目标。

就好比孩子希望能要一只新娃娃,比较严厉的家长可能会直接反对,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任由他胡闹,头也不回的走了,就是不给孩子买;

而溺爱孩子的家长更多是会满足孩子的要求,特别是面对孩子哭闹的时候,想尽办法去哄孩子,就会直接把孩子想要的娃娃给他,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最后是我们所提到的正确爱孩子的家长,会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后,和孩子进行理智的沟通商量,首先告诉孩子这样的娃娃家里已经有了,之前买那只娃娃的时候也说过下次不买这种娃娃了,如果孩子听不进去,家长也会默默陪在一旁,直到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再慢慢进行安抚和教育。

上面所提到的三种家长,严厉型的家长给予孩子的是有条件的爱,他们将爱作为教育孩子的交换条件,孩子只有乖、听话、让他们满意,他们才会认可。

虽然他们也爱孩子,但是他所表现出来的样子却是批评指责,好像孩子的存在就是个错误,这无疑会伤害孩子。

而溺爱型的家长一直在取悦孩子。他们认为教育孩子首先要让孩子开心,并且舍不得看到孩子哭,因此对于孩子提的各种要求大都会满足。

但这样的教育方法是非常危险的,孩子容易产生一种“天下唯我独尊”的错觉,就是只要是我想要的,你都必须答应,而且我只要一不开心,就能得到全部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错误的想法。

最后一种家长给予孩子爱的表现则是无条件的爱,就像我刚刚提的例子,家长会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管他是闹脾气还是不听话,都选择陪伴孩子,但是也要有自己坚守的原则。

有时,我们用尽全力爱孩子,回过头才发现,这种爱反而让本意是爱孩子的父母,逐渐走向控制、溺爱或放纵的极端当中,爱孩子是一门重要而又不断在更新积累的教育课,特别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对爱的感受也会不断转变,柠檬希望各位家长对孩子爱的教育也会变得越来越成熟。

要爱孩子,更要懂孩子。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6995.html

(0)
上一篇 2022-12-31 16:44
下一篇 2022-12-31 16:5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