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关于不用心,或者说懒的一些看法。篇幅稍长,愿能略有所助。
最近工作上计划做一个介绍公司文化和产品的PPT。
我以前没有做过像样的演示文稿,关于PPT制作的基础过于薄弱,操作起来非常慢。
基本上每次打开界面之后,盯着屏幕发呆半天,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从建立文档到现在,大概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依然没有太大进展。
一个多月的时间,连一个PPT都没能做成,可想而知我对自己已经失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懒,一直是我最大的缺点之一,现在这种“病症”已经上升到了几乎无药可治的地步。
1 拖延的四个原因
一般来说,一件事情,阻止我们尽快去完成它的原因有四点:
一、不着急
“不着急”,意思是这件事情的急迫程度并不是很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明天或者后天,有新客户想要跟我们合作,而且首先需要对公司有一个了解。
那我肯定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去尽量完成那份至今仍处于“搁浅”状态的PPT。
好多事情,我们没有尽快去完成它,并不是我们完全没有能力去完成它。
而是,这件事在我们潜意识或者现实中,并没有让我们感到很紧迫。所以我们会习惯性的,先搁置到一旁。
可是,若真等到了“不得不”去做的时候,结果只能是让我们手忙脚乱。
二、不重要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处女座”,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微“洁癖”。
尤其是对于一些“不拘小节”(纯属装逼)的人来说,有时候打扫房间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
袜子不攒到明天没得换的时候,能放几天就放几天;
地板上的空瓶子,和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到下不去脚的时候,不会去清理;
衣柜里的衣服不到乱的找不到的时候,不会去一件件叠好;
说的再现实一点,手机不到卡的聊天都费劲的时候,不会去清理缓存。
其实,这些身边的事我们都想过要去做,但又习惯性的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理由,拖着不去做。
天太热,懒得倒垃圾;今天太累,明天再说;反正还能用,就先凑合。
然后一些我们认为不重要的小事,就这样,凑凑合合的一直拖着了。
三、有点难
如果不是因为每次打开那个文档,我就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去做的话,可能最起码进度比现在要快。
面对一团糟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大多数时候,除了无从下手以外。
可能从心底里,对它是排斥的。
这就造成了,我们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越是不擅长,就越有抵触心理。
当抵触心理一点点压过最初的激情和好奇的时候,把它“搁置”起来,眼不见心不烦,就成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四、太简单
这条原因看起来和上一条有很大的冲突。
其实,“太简单”恰恰也正是导致我们拖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前有个同事,公司里的通知文件,基本都是他操刀完成。慢慢的达到了信手拈来的程度。
结果,直到领导明天就要回来了,前天下午他还没有动手写。
我问他为什么不着急。
他说,反正写这种东西都是一个路子,到时候套一下就可以了。
领导为此专门开会批评了他。
越是简单的事,越是我们有把握的事,往往就容易不拿它当回事。
“反正我随随便便就能做好,拖几天没关系。”就让我们渐渐养成了拖延的习惯。
2 解决拖延的四个建议
当我们认清了拖延的几条原因之后,看起来我们之所以总是习惯拖拖拉拉的毛病,就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了。
但,理解并不是目的,尽量去克服拖延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首先,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客观环境。
当你想要读一本书的时候,往往影响你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它随时会响起来的手机。
所以,如果你花了几十块钱买的书,放在床头都埋了厚厚的一层土了。
试着关掉手机,关掉电脑,甚至带着它找一个阅读环境良好的咖啡店,花上半天的时间,去认真的读一读。
或者,如果你不想出去。
那就想想你读其他书的时候,是在什么环境下让自己有耐心读下去的。尽量按照那个环境,去为自己创造一个相仿的环境。
比如,我习惯在嘈杂的环境下阅读,但是总不能拿本书去大街上装逼。
所以,我可能会选择每个周末,都去一家比较繁华的书店。
不用花钱,有空调,而且我可以读的下去,何乐不为?(尽量别效仿,相信我,书店最不喜欢这种人了)
其次,给自己一点假想刺激。
我相信每个人小时候,在完成自己的假期作业的时候,那种酣畅淋漓,犹如翻身农奴的感觉,谁都会有。
在面对我们不想去做的事情的情况下,想要给自己一点冲动,但是那个冲动,总是莫名奇妙被其他理由给掩盖。
这时候,不如多想想,假设你完成它之后,心里甚至物质上的满足感是怎样的。
把地板拖得发亮,换上一套新的四件套,整理一下乱七八糟的厨房,阳台上的尘土也擦一遍
······
是不是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心情也会有一种舒适的感觉?
不仅仅是打扫卫生,当我们埋头几天于一个方案,查阅资料写出一篇满意的文章的时候。
那种油然而生的满足,即便得不到其他人的赞扬,自己也为自己骄傲。
再次,按照自己舒适的习惯解决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们解决问题的习惯会像考试试卷的题目排列顺序一样——“先易后难”。
但是也不排除有人先写作文,再去做选择题的。
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所有积攒起来的事情,按照难易的程度划分出来。
如果你觉得解决完“大问题”,再去处理小问题,会更加得心应手的话,那就先难后易。
如果你觉得解决完“小问题”,再去处理大问题,会更加无所顾虑的花,那就先易后难。
总之,我们把所有拖延了很久的问题,都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尽量保持连贯性的处理方式。
不仅能尽量的“一次性”解决问题,而且还会提高效率。
其实有的时候不论难易,只要你去做了,就能从中有所收获,也会找到乐趣。
最后,把这件事当成“不得不”做的事。
不得不做,就会让你在心理上有一种责任感。
人一旦有了责任感,就会有动力驱使你向前。直白一点,只有这件事你自己认为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候,你才会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做。
以前,我习惯性认为写东西,就是凭着兴趣,随便写写就可以了。(当然,如果真的兴趣盎然,那就不会选择拖延了。)
所以更新一篇文章的频率,最快也是半月,慢则一个月有余。
说实话,两者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所以我试着把写字这件事,当成一个高于“爱好”的东西。
所以,我试着每天下班之后,除了必要的工作外,都会去写。
这半个月写的东西,尽管质量和数量都不算高,但每天写到凌晨一点左右,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因为,我把它当成了一个之于我很重要的事。除了兴趣,额外加上了“必须”的潜意识标签。
树立一个“不得不”的责任,才会让你更加努力。
爱默生说:我们培养了习惯,这些习惯也会开始培养我们。
拖延并不是一个好的习惯,我们不得不去改变。
而一个人行动上的改变,不是一篇文章,一本书能够让它发生的。
最主要的还是让自己能真正“燥起来”。
道理我们都懂,关键还是看行动。
“人若喜欢,再忙也不烦。”
对工作能敷衍就敷衍、能应付就应付、能逃避就逃避,像题主一样拥有这种做事态度的人有很多,“粗心、懒散、草率”等这样一些字眼基本就可以算作是这类人的标签了。而且这种工作态度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能力的不足以及长期的原地踏步,止步不前。
我想要去改变这种状态,却总是改变不了,这是题主目前的状态,相信很多人也和题主是处于一样的状态,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改变不了呢?
我想,主要的原因是:过的太安逸舒服,缺少一个立刻去改变现状的理由,即没有一个强烈的欲望去改变你的现状。我想题主目前的生活状况应该挺安逸的吧,生活过的可能不是非常好,但至少过得不算差。
想要立马改变的话,除非生活狠狠的给你一巴掌,不然基本不可能。
如果从慢慢改善这一角度着手的话,以下几点你可以参考参考。
1.积极
以一个积极主动的姿态开始你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你自己的事业,当你以一个积极的姿态去干活时,这能够强化你的外在能力并且能够激发你的潜在能力,长此以往,在你的能力被充分挖掘时,自然就不存在对工作敷衍了事的问题了。
2.专注
在工作时,注意将你的精力集中在你所要做的事情上,不要分心,当然,在刚开始尝试专注时,你可能会不太习惯,而且也可能不会很好的集中精力,但是,你需要坚持,即使不能够很好的集中精力,但也要硬着头皮做下去,因为专注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习惯。
3.成就感
想象你工作完美完成之后所带来的成就感(或是所带来的收益、奖励等),总之是完成后一切能够令你感到愉悦的因素,这一点能够很好的督促你认真、用心地去完成你的工作。
好了,就说这么多。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7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