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白什么是好的教学,需要先明白什么是教学。
本解答参考美国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伊斯列尔·谢富勒( Israel Scheffler)《教育的语言》一书对“教学”一词的日常用法分析,结合实例总结并概括好的“教学”的各个要素。
1、教学需要目标导向
教学的概念有意向和成功两种用法。意向用法意味着,A教B学游泳,哪怕A已经尽力想让B学会游泳,然而B可能根本学不会,即这个用法下的“教学”并不必然成功,不一定包含着学习;成功用法意味着如果说A教了B游泳,那B一定是已经学会了游泳,这个叙述包含了“成功”的用意,此时的教学必定包含着学习。
教学导向某个特定的结果,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好的教学目标的达成,通常需要专注和努力。例如,老师教学生学做广播操,首先老师要有努力教会学生会做操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可能达成也可能落空,若想要让目标达成,老师必须付出能促成学生学习的努力,比如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为学生示范,帮学生纠正动作等,如果最后目标达成了,学生学会了做广播操,便可以说这个教学活动是成功的。
2、教学无固定行为模式
要理解教学的形式必须先厘清教学的时间特性,因为教学是一种活动,所以需要花费时间。假设询问一个教师什么时候教了学生数学,老师绝不会解答“昨天下午3点15的那一个瞬间”,而是可能会解答一个较短暂的时间段,比如“昨天下午”、“早上八点到十点”,或者解答一个较长的时间,“上个学期”、“从两年前一直到现在”,这些时间段被称为“教学时段”。
有的活动可以用明显的肢体动作模式来说明,比如说一个人正在打球、正在坐着、正在穿过公园。但有的活动很难用明显的肢体动作模式来解释,例如解几何题,尽管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包含来回踱步、翻动纸张、皱眉等动作,但这些动作既不是解几何题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教学时段里进行的教学活动和解几何题一样,教师肢体动作有无数变化,可能说话或沉默、写字或不写字、站着或走着,可能在操作教学器材,也可能根本没有教学器材。例如历史课上教师事先定下了要教学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该教师在曾经的教学中通过放映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教师喜欢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考察和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等。如果学生学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事件,我们似乎很容易认为教师放映图片和进行提问等行为就是教学成功的依据,但如果我们把这套动作通则化,不加思考直接应用于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很可能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
总之,教师教学时段的外在活动方式不能直接决定教学的质量,而往往要在那段时间以外获取足够的信息,设定可行的目标,采用合适的方式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我们已经知道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让学习者学到某些事物,如果成功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认为教学活动是成功的。
当强调学生学习是教学预期的成果时,是把增进教学效率放在了意向的结果上了。我们不会去给一个商品生产者强调要尽量生产出吸引消费者的产品,因为没有生产者可以抛开成品而只注意到制造过程的内在价值。但是教师却常常会有这种危险的想法,他们常常不问自己习惯性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学到了些什么,只认为自己的教学有其内在价值而自我满足,因此他们并不心求进步,只是沿袭老法子,否认教学有改进的必要与可能。
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就需要坚持依照学习效果来评估或修正教学,考察学生的认知状态, 以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如果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无法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那么无论教师如何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解、实验、示范,学生都无法产生学习行为,教学活动必然是不合理且失败的。比如教师教没有任何希腊文基础的学生去翻译希腊文的巨著,这时的学生是没有能力学会的。
如果教学活动是成功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就应该能通过一些以标准测验来鉴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行为评量。如果前述教希腊文的老师能从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出发,从基本的希腊文字母、单词等开始教起,经过一段时间,原本不会希腊文的学生是可能学会希腊文翻译并且完成老师布置的翻译任务的测试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学生完成了测试,乃是教学的产物,而非教学的方式。(当然如果测试是合理的也可以反过来成为帮助新教学或强化旧教学的一种方法。)这个分析能为改变传统教学的侧重于表达教学内容,忽略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学习成果,有严重的应试倾向等缺陷提供借鉴。
4、教学需要“捕猎规则”
一个活动的结局可能成功,就有可能失败,任何尝试都有失败的风险,为了尽可能避免失败,活动往往会有一个适用规则,以使成功的几率达到最高。但不同活动的规则并不相同,在某些事件中,有效的规则能确保成功,即虽然活动有失败的可能,不过只要按照规则行事,就绝不会失败,这样的规则称为“万全规则”。例如可以为孩子正确写出“cat”这个单词建立一个万全规则:先在左边写一个字母“c”,然后在“c”的右边写一个字母“a”,接着再在“a”的右边写字母“t”。这个规则确实是万全且有效的,一个不认识这个单词的小孩,也可以依照这个规则来拼出“cat”。相对的,有的规则是“不周延规则”。例如捕猎的规则可能包括“上膛,瞄准猎物,等待距离合适,马上射击,”但即使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严格地遵守了这个规则,还是不能保证可以成功捕猎,猎物可能在开枪的一霎那逃走了。
还有一种毫无效用但却万全的规则,例如把捕猎的规则说是“杀了猎物”,在赛跑中获胜的规则说是“在别人之前抵达终点”。正常情况下这些规则显然毫无作用,但在教学中,却不会让人明显地觉得毫无效用,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解答数学证明题时,可能会对学生说“找到一个公式,根据这个公式进行逻辑推演出一个新式子,再把新式子继续往下推演,直到推出需要证明的题目。”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找到公式、如何推演,教师只告诉学生找和推演,岂不徒然?
真正适用于好的教学的规则,是比较接近捕猎而非教拼字的情形的。没有一个促进教学成功的规则,既周全又能保证对未来的教师有所帮助。教学规则只能改进教学,增加其效率,却不能完全排除教学的失败。教学活动指向一个成功的目的,而提供帮助改善成功的规则是教育研究的卓越工作,一些规则用于免除对成功教学无益的努力,另一些则指出在有效的规则之中哪些是更为有效的。
可以做到,而且我们已经做到了。但是,你必须打破当前学校(包括培训班)里采用的那套比较低效的刷题式教学模式。否则,你们坚持不下去,会弄得鸡飞狗跳,小孩也会厌学。
简单来说,一定要避免“就题论题”这类现象发生。不要围绕某一道题进行讲解,这没用。而是讲清楚每个概念(和定理),包括不同概念的组合以及概念在试题中的表现形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逐渐形成体系。
比如数学、物理。一定要深刻理解每一个概念和定理,以及这些概念和定理的各种表现形式。要完全保证孩子能理解,他才能学得非常好,还非常轻松。 打个比方,物理中学过单摆运动。一条细线拴着一个小球,从某一高度放手,让小球下落,小球会做单摆运动,运动轨迹为圆弧。但是,当这类试题与静电力结合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想不到是单摆运动,就没法做题。如果他们知道是单摆运动,就可以快速准确地做出来。不知道就废了。这个意识靠刷题可以培养出来,但真正理解了也照样能瞬间看出来。
对于英语、语文这些课程,不能认为必须通过死记硬背和大量刷题来学习。以英语为例,它的语法体系非常严密,如果弄懂了语法,只需要背背单词就可以了,剩下,几乎都可以通过语法分析给分析出来,几乎不做题也照样考高分。
你要知道,在家里教书与去小学上课是不同的。孩子在学校里上学,即使老师的教学效率很低,需要大量刷题,也没事,孩子不会也不敢反抗。但在家里就不同,你要是像学校里的老师那样逼孩子,他绝对叛逆,与你对着干。所以根本就学不下去。
然而,如果你的效率提上去了,孩子就可以在家里学得特别快、特别好。那些能轻松考上名校或者考上少年班的所谓神童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
希望我的解答对您有帮助,感谢您点赞并关注!如有其它问题,请关注公众号“scyyhd”,有专人,第一时间解答您的问题~~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8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