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为什么上《朗读者》。记得董卿说:“这个节目成功以后,大家问我:你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个节目?我突然想到乔治·马洛里,他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后来不幸丧生。有人曾问他:你为什么要攀登?他说:因为山在那里。我的解答是:因为文章在那里。”
促发董卿做《朗读者》的不止这个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比重的时候,一个美国的传媒学家就说:电视让人们都变成了遗忘症患者,人们只对过去24个小时发生的事情感兴趣。我觉得这句话如今愈演愈烈了,互联网和手机让我们渐渐变成了健忘的人。”
“也因为这些,才使《朗读者》一面市就引起了热议。因为大家突然觉得心灵有了安放的地方,也觉得《朗读者》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敢于回归到文字的世界,让大家体会到安静的、隽永的、美好的体验,并且在心灵的共振当中,有了一种重新认识自我、认知这个世界的可能。”
朗读者的选择标准是情怀而非光环
第一季《朗读者》中,67位朗读嘉宾中有15位是演员,但更多的是作家、科学家、外交家、企业家、导演,还有普通人。“究竟谁是朗读者?我觉得朗读者的气质就是文字的气质,丰富而且美好。我们最初是设定全明星阵容的,也希望通过明星的号召力,通过明星这种专业化的朗读号召大家。后来我们发现这种相通是简单、肤浅的,因为谁来读取决于这是什么样的节目?人的情怀,一定是用人的情怀来完成,而不是人的光环。所以如果仅仅只是明星一定是太过狭窄。”董卿明确:“最终我们朗读者的选择标准是独特的人生、饱满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质朴的品格、顽强的精神、高远的志向。”
读本的选择标准是打动人心
朗读者的标准明确了,朗读的读本标准又是什么?董卿坦言:“《朗读者》在读本上是不做任何限制的,一切可以打动人心的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读本。为了使每一期节目相对的比较连贯,每一期节目都是主题。我们看到选择、第一次、告别青春、遇见等等的主题词,这些主题词的设定就是生活的浓缩。这些主题词对《朗读者》的访谈会起到引导作用,对选择最终的读本也会有一个导向。当然读什么是朗读者决定的,跟朗读者本身的经历有关。”
董卿以87版《西游记》的作曲许镜清举例,“老人家有很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举办一场属于自己的音乐会。为这件事,他努力了30年,一直到他70岁那年,他靠所有喜欢《西游记》的观众,在网上发起众筹完成了这个心愿。最终他拥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场音乐会,所以,他在我们《朗读者》的现场,读的是巴金写于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文章《灯》。”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8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