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孔子“韦编三绝”,对“易经”的理解出神入化,而他“未知生焉知死”的论断足以让那些“拿着易经给别人算命”的人,找个地缝儿钻进去!其实,最理解人性以及生死的人恰恰是孔子,他的信念是只管把“生”经营好,把“你的今天”经营好才是生命的价值,才是“自己的人生意义”——“人生”没有意义,“你的意义”才有意义。所以才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论断。
第二,“死”存在于“生”中。“恐惧”的意义在于“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它是安身立命的前提条件,带着不安的同时,为所当为,就会源源不断地创造快乐、幸福和自信,这才是幸福生活的常态。
第三,极力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乃是“恐怖症”、“惊恐发作”的肇因:正常人遇喜则喜,遇忧则忧,由于绝大部分人没有刻意摆脱“恐惧”,则恐惧的情绪如同抛物线一升一降,自然消失;部分人由于偶然“关注”,导致“敏感”,越“敏感”越“关注”,如此“感觉”与“注意”交互作用,逐步放大“恐惧感”,再加上“摆脱的努力”做无谓的抗争,必然因为消除不了“本性”而失望,从而促进“精神交互作用”而进入恶性循环。
第四,对死亡的“禁忌”实质上是“恐惧”和“对恐惧的抗拒”,必然促进恶性循环,如上所述。北方人有一个禁忌“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相信这一“禁忌”的老人在临近“七十三”或“八十四”的时候,就会激发预期性恐惧,越不想想,恐惧的念头就越萦绕于心,由于“精神交互作用”而进入恶性循环,从而损害“免疫力”,进而因“炎症”而逝。
第五,“地狱”与“天堂”都在“死亡之前”。对死亡的恐惧是必然,任由恐惧存在而不抗拒,就可以“安然而逝”,这被旁观者称之为“上天堂”;恐惧死亡就会更加恐惧,死后面目狰狞,而被旁观者视为“下地狱”。“死亡课程”应当在进入“老年”之前就要学习,打破“死亡禁忌”,是长寿的重要条件。长寿的本质是因“最佳的心境”而获得的“最佳的免疫状态”,归根结底是在生活中不断地创造快乐。
孔子只说了一半,还有一半来不及说了。
我来说吧,于修行者而言,生命的过程是一个知道死亡的过程,未知死焉知生,至死而重生,知死而知生,然后孔子就可以说,未知生焉知死。
人是唯一知道有死亡存在的生物,因为人有逻辑推理思维的能力,人目睹了死亡,人推理了自己的死亡的结局。
死亡对于人而言充满担心和恐惧。但人会以侥幸的心理逃避死亡的存在,一方面人预测了死亡的存在,一方面又侥幸地认为死亡不在,死亡还很远,但在人的潜在感觉之中,在潜意识中深深地感受到死亡的恐惧和无奈。
于是人以生命的力量和死亡抗争,人们活着的过程就是和死亡抗争的斗争。人们渴望长生不死,或者人们对死的态度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或者在死之前贪图享乐,越贪图享乐,越怕死,活着就是一个怕死的过程。
这样的活是死的,虽生犹死,在活着之中,充满了害怕和恐惧,在活着之中,掠夺生命的资源,掠夺财富,生产资料,甚至掠夺活着的时候的蝇头小利,因为担心害怕恐惧失去。
生命是一个害怕死亡的过程,活着是一个担心失去的过程,活着就会成为一个掠夺、侵占、霸占的过程。因为不愿失去,失去就如死去。
对于悟道明道者而言,生命是一个明了和学习死亡的过程,在活着的对死的担心害怕恐惧之中放开来活,经验担心,害怕,恐惧,经验蜕变、转化担心害怕恐惧的能量成为开心喜悦升华的正能量的过程。这是向死而生的经验过程,其实每个人都在经验,只是经验地不明不白,没有意识而已。
有意识地经验活着的时候对死亡的担心害怕和恐惧,有意识地在每天的各种失去的痛苦中觉醒,觉醒什么?觉醒痛苦担心害怕和恐惧,学习面对这些负能量,就是学习失去和死亡。之后,体验到从担心害怕恐惧的痛苦中狂喜的转化,体验到生命的喜悦,体验到活着的积极热情,活在生命的自然中,活在对死亡的超越中,向死而生,未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知死而知生,活出生命来,死去活来。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8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