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蒋方舟”的大名,但原谅我孤陋寡闻,一直都不知道她是谁。
最近看了《圆桌派》,无论弹幕上有些人怎么诋毁她,这个有才气的妹子,我都爱了。观点一针见血,敢于表达的妹子,怎能不让人喜欢?
她七岁开始创作,九岁完成了处女作散文集《打开天窗》,在同龄人都在享受快乐的童年时光时,她已年少成名,成为了聚光灯下闪亮的焦点,这无疑是幸运的。对于这份幸运,她也坦言同意。
但她同时也表示童年的她总是在大人赞赏的眼光里去表演写作。没有人知道她是靠阅读这种优越感让自己感觉是独特的。
一份独特的优越感掺杂着又一份孤独的心酸。
事实上,我觉得这是一份选择的自由,而这与她的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曾在《圆桌派》说道:“小时候,她家的规定是谁有钱听谁的。”看似这样一个势利的规定,却借此给了蒋方舟巨大的自由与尊重。
正是这份自由与尊重,成为了蒋方舟人生道路上父母给予的最好礼物。
也让她在当下如此繁杂纷扰的世界里仍旧坚持自己对文字的热爱,读书、写作,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作品。
蒋方舟是80后记忆中,属于老天格外厚爱的一类人吧。和郭敬明、韩寒一样常出现在我们读物里。他们这类人属于“偏才”型的,靠着良好的文学素养扬名天下。又赶上素质教育舆论的风头浪尖,做专才还是全才的讨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即便是发展到9102年的今天,有关专才或者全才的争论也没有定论。只不过赶上那个年代,蒋方舟们凭借自己某方面的才华,迅速占领了舆论的高地,走入了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
除了天才型少女,有关代写的争议一直在她身上。其目前一度被认为是其幕后写手。但是,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其所就读的新闻学院不是盖的,能经过专家组的面试破格录取,能在清华的学业中已优异的成绩毕业,这一点点也在佐证者这个年轻女孩的实力。更何况其毕业后就去《新周刊》,不是记者,不是编辑,是副主编!《新周刊》作为中国老牌媒体,也是见过阵仗的,不会给与一个庸才如此举足轻重的职位。所谓代写的争议,也在她一步步中被冲散吧。毕竟代写可以是一时的,不可能是一世的。
小编脑海中,再次对蒋方舟有较大的印象,是她参加了爱奇艺的节目《奇葩说》,在里面大谈其“讨好型”人格。不难看出其骨子里也是聪明的,比起叛逆等激烈行为其选择的也是利己的讨好型人格。
其目前还在新周刊就职,2016年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并出了本书叫《东京一年》。这本书也受到很多业内大咖的认可。目前其常驻的一档栏目是《圆桌派》,要知道这个节目从主持人是窦文涛,其他常驻嘉宾有马未都、马家辉、梁文道等文化圈内的大神级人物。蒋方舟作为年轻的80后能在其中与他们对谈,碰撞,并不突兀,其文化底蕴与自身实力可见一斑呀!
每一个人的成功或者出名都不是偶然的,最起码蒋方舟随口引用的名言、数目、名人,我等大多人凡人都是要借助百度百科才知道的。而一个人身上有争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希望我们大家都用平常人的角色看待这个女孩,也祝愿她在今后的道路上越来越成功,早日收获爱情!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