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孔子说的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大中至正之道的“中”就是形而上的“中用”,形而下的“用中”。而“中”是什么?“中”即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0点、原点、源点、中点,具有古人所云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物质水平轴)、“至高无上,至深无下”(精神垂直轴)的文化品性和文明品行。
“中”作为一个可趋而不可即的极限“点”概念,是“没有大小,没有方向,没有位置”的一个数学抽象。
如果我们说,这个“一中为忠,二中为患”(古《精蕴》语)的“中”具有以下九九归一性,不知还能否找到其有懈可击之处?
1、无所包无所不包;
2、无所在无所不在;
3、无所为无所不为;
4、无所能无所不能;
5、无所贯无所不贯;
6、无所用无所不用;
7、无所形无所不形;
8、无所成无所不成;
9、无所行无所不行。
除此,我们一个中国的“中”字还是一个静态的阴阳太极图!(反之,阴阳太极图即动态旋转的汉字“中”。)
中不中?
“中”一一独孤求败,就这么霸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认为这句话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唯一标准。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原因就在于具有同情心。这个同情里面包含怜悯、恻隐,还具有相同的感情的意思!
当自己感觉某种东西或者事情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同的思想感情,这种东西或者事情对别人也是不利的,那么,这种时候,怜悯和恻隐之心就会起作用,要求我们不会把这种东西或者思想感情强加于别人!
这就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唯一标准!动物不会有这种思想,它狩猎的时候不会意识到其他动物的痛苦,而人类会。
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种思想,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来的却是孔子,孔子的伟大就在于此!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就是:她是文明与野蛮的唯一的区分标志,做到了就是文明,做不到就是野蛮。做到了就是文明社会,做不到就是野蛮社会!
而这种现象就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由此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化到了文明阶段?还是没有进化到文明阶段?这是唯一的标准!
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践与否,决定了你是人还是畜牲?
由此,我们对西方世界看的更清楚了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动国家机器在世界上到处烧杀抢掠,试问:这应该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的吧,但是他们却强加给别人!
这是文明吗?显然不是,是野蛮!所以,有人主张西方文明,我倒没有看到西方有文明,有的是野蛮!因此,西方尚且没有进入到文明阶段,或者这样说,西方只是身体进入到了人的形体,头脑还是畜牲的!
所以,我认为孔子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这句话最经典。
孔子被尊为“圣人”,在人们的感觉中,似乎无所不能,教学生手到擒来,轻而易举,
但他老人家很清醒,也很实在。他清醒地意识到:在治学这个领域,如果不是可造之材,就没有雕琢的可能和必要。
当然,这方面不可塑造,不等于别的方面都不行。孔子教的学生,有做官的,有治学的……不一而足。
他老人家懂得“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比咱们现在的某些专家高明很多。
他实话实说的经典语句被传承下来,可是很多人却不认可他的话,如果现在的老师当面说学生“朽木不可雕也”,可能要被学生和家长投诉的。明明是现实,为什么不面对?这样做,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满足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
所以,我认为,孔子最经典的语句,是这句骂学生的话,这句话能让人警醒!
我认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的一句话较为精典,即:“有教无类”。
一,对教育对象的认同:一视同仁,各阶层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
二,对受教育者皆具智慧潜质的认同:类似于佛祖所言:“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三,对教育本身潜力与作用的认同:得当的教育可以开发出不同潜质的智慧。
五,将教育理念升华至崇高境界。
最后以小诗一首赞之:
无类相教至允平,
众生根性质原同。
自从夫子开先示,
多少才人各见功。
[注]
教:依《平水韵》此处读平声“胶”音。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9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