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语文课本中,哪篇文章最经典?
我是60年代末出生的人,从幼儿园就喜欢背颂古诗词,当然大多情况是被动无奈的选择,这得益于同住大杂院的一位大爷,他喜欢古典的诗词歌赋,也喜欢和小孩玩,久而久之,耳闻目染,如今还能想起他每次朗读韩愈《劝学篇》、范仲淹《岳阳楼记》时摇头晃脑的情景。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对语文有兴趣,所以直到1987年参加高考,语文一直是自己的强项科目,作文对于我,就如同个人的兴趣表演,每次作文课都是一种自我卖弄,最为得意的是老师出一篇作文题目出来,当别的同学还在“抓耳挠腮”,如坐针毡的时候,我已经用三种以上的文体超额完成。一题三体,且都能得到好评。当然那个时代,当你的作文能在全班作为范文供同学们欣赏的时候,那是何等的忘形。
直到参加高考,现在还记得当年高考的语文成绩是96分,满分为120分,作文全分60分,我是56分的成绩。大学毕业于1990年,由于是师范学院,但没有从事教育行业,进入社会后就渐渐不太关注每年高考的动向,也渐渐忽略了全日制普通中学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内容。
但我认为,无论什么与时俱进?无论教材如何改革?有两篇文章可以经久不衰,那就是民国朱自清先生的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春》。
为什么呢?
这篇貌似中学生口吻的习作,何以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当年学生时代只觉得只不过是清新秀丽,文笔隽永,浅显易懂,朗朗上口而已,更何况普及率高并不代表文学水准就一定高。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有感悟,却有了不同的看法。
其次,依据当时的写作背景,读者深深地体会到了先生的文人傲骨,大师情怀:
以景物描写为铺垫,而景物的描写又是那么生动形象,具有韵律的跳动,又有春色下的明媚,富有活力,激情四射,其背后炽热的感情,坚定的信念让人肃然起敬。如惊蛰后的春雷,如雨后春笋,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力量,绝对超越同类题材的文章。
或许我们可以把它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提并论,同理可见,与其说他们描写了悦目的自然胜景,不如说他们为所有普天下的劳苦大众,构筑了唯美的精神家园,魔域之外的桃源,这种精神永远抚慰激励着中国人的心灵。
其三,朱自清为我们用淡淡的水墨,描绘出的“春景图”, 是发自心灵酝酿出来的一幅艺术画卷,归根结底是要表达楚一种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以及爱美好生活的赤子之心,反抗绝望的决心和追求理想的热情。
【留春令•春归】
柳枝芽浅,纸鸢扶上,李桃悠漾。
水岸风轻暂无香,霭波起,惊雷赏。
雨润庭前溪水涨。
牯牛闻鞭响。
林野春回牧歌扬,陌阡暖,催耕耩。
小时候,发了课本,便找挂历纸小心翼翼地包好,一个学期下来课本还是新的。事过境迁,课本早已不见了。但这些内容已经溶到血液里了。
个人认为最经典的课文在小学语文课本里,那时懵懂顽童,刚刚开蒙,印象最深,感悟也最深。现分类说一下。
1、童话类文章。如《小马过河》、《寒号鸟》、《乌鸦喝水》、《狼和小羊》等,通过童话故事教育儿童朴素的道理,贴近儿童心理,使人终生受益。
2、革命类文章。如《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炸碉堡》等等。这些内容现在还历历在目,包括文章的插图。红色基因一定要保留并传承下去,时代越变化,越不能忘记根本。
3、美文类文章。如《梅雨潭》、《少年闰土》、《小鸟天堂》等。这些文章开启了我们对文学的向往,原来文字可以写得这么漂亮,也知道了作家是一项职业。
4、古典类文章。历史典故和古诗让我们很好奇,又神往,古人是怎样的存在,古诗这么好听又好背。如《将相和》、《愚公移门》,以及古诗《春哓》、《锄禾》等。古典文学深深扎根在我们心灵深处。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