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自信呢?一个人在心理建立了这两个十分稳固的信念:第一:“我很可爱”第二:“我有能力”,那么就叫做自信。
从自信的起源来看,一个人从0-1岁这个年龄段,他会建立起来第一个信念“我很可爱”。从1-3岁这个开始会爬会走的年龄段,他会建立起来第二个信念“我有能力”,当这两个信念都被建立的很好,在他今后的人生中,就会表现出一种稳固的自信状态。
所以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一种对自己存有积极正面的信念,其中包括两个最核心的信念“我很可爱”“我有能力”。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周围的人如何评价自己,自己在内心深处从小建立起来的那两个信念就像是定海神针一般,能够让我们从容面对别人的评价,也能够让我们敢想敢做,成为勇敢果断的人。
为什么呢?“我很可爱”是一种自我悦纳的信念,就是我无论长什么样、容貌怎么变化、年龄怎么大、身体怎么长、穿着是怎么样的,我都会是一种自我接纳,没有否定、没有评价,有的就是“哦,我是这个样子,我愿意接受自己是这样子的,我也愿意和这样的自己待在一起”,用马老师最常讲的“哪怕你是一头猪你也得接受自己”(后话了,这个猪指的是在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技术意象分析里的照镜子技术-“看见你自己”,有的来访者看到的自己会是一头猪的样子,有的会是蛆虫、有的会是骷髅架子,这些都是一种意象,也就是来访者心目中自己的真实样子)只有接受自己,接受过去,一个人才可能有当下和未来,也才可能敢想未来,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希望感,有希望感才可能真的有未来。
“我有能力”是一种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大家可以自行上网查找)在这里简要解释,就是一种相信我有能力去做事情的信念。这个很重要,它会直接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力上,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我是会选择忽略退缩,还是直接行动去想办法解决,当领导交一个新任务的时候,我是害怕躲着藏着,战战兢兢不敢接,还是会及时回应“我能行”“我可以”“我试试”。这些都和自我效能感有关。
所以这两个信念缺一不可,直接构成了我们自信的内核,而建立自信也是从这两个信念开始着手去建立。
我觉得自信就是一种相信自己可以办成事儿的状态。要达到这种状态,就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从小事做起。当你达成一个小目标,就在心里累下了一块石头,达成又一个小目标,又累下一块石头。于是你就慢慢相信,下一个小目标也一定可以干成,还有勇气去尝试那些超过你能力的范围的事。长此以往,心中自信的城堡就慢慢建造起来了,它还让别人也相信你能办成事!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比如从小学读到大学、工作时从打杂辅助到独当一面,都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过程。
有些人认为自信是超过他人的满足感。一种来源是竞争:比如竞技体育、商场上的投标竞标、职场上的升职加薪等等。在这些赛道上,要取得成功,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持之以恒地锻炼自己的本领,才能在关键时刻取得胜利。另一种来源是所有物,就是拥有的东西比别人多、比别人好。比如说,比别人有钱,比别人漂亮等等。这些东西往往涉及人身性质,不太容易在短期内改变。要想迅速通过这些建立自信,往往需要整容、结婚、被包养等这些方式。
其实,每个人对自信都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重要的是它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外部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内部的基础上?很多的研究和实践都证明了,建立在个人、内部的自信更坚固、更持久、更健康。但这并不代表其他的理解就不合理、不配存在。这关乎到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和人生的阅历。
我更想说的是,一个人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在每个方面都是自信的,而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它也是流动的、混合的。现代社会的包容性就在于它让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维度甚至不同的阶段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自信。而那么多不同的人都能认可自己并且互现欣赏、互相学习,这是一种多么好的体验。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9447.html